(三)合肥恋情 姜夔青年时期曾结识了合肥一位(或者是姐妹两个)擅弹琵琶的歌女并与之相恋。两人一见钟情,互相倾慕,彼此欣赏,但是后来因为一些缘故,无奈分离,最终没能结合在一起。“姜夔是一个对感情极为执著的人,他一生对合肥这段恋情难以释怀,总是思念着远方的佳人。他对合肥琵琶女用情至深,先后写过近十首词作来怀念她,这段恋情在他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作词往往感人肺腑,读来令人感伤。姜夔的这些词作中多有梅柳意象。”这段恋情的苦涩结局使得姜夔每每怀念起自己的初恋情人时,便非常的痛苦,他的词中多以梅柳的意象来描写合肥女子的种种美好与别后的痛苦。这与他和恋人的最后分别时刻是在梅花盛开之时有很大的关系。叶嘉莹先生在《南宋名家词选讲》中曾推断过在著名的咏梅词《暗香》、《疏影》中,前一首《暗香》可能是咏物之作,而《疏影》就必定是为怀念合肥恋人而作。具体原因就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因为姜夔与他的初恋情人离别在梅花盛开之时,故姜夔词中的恋情词许多都以梅花之意象来表述。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姜夔觉得合肥女子非常美好,就像他自己非常欣赏的梅花一样高洁,让人怜爱。姜白石与合肥女子分开的那一年写了一首著名的《踏莎行》: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这首词还有一个小题目“感梦而作”。可能是他离开合肥女子去湖州结婚的时候,在路上梦见她了。他一生对自己的这个初恋无法忘怀,但是迫于生计又不得不分离。他在四十岁左右又回过合肥两次,第一次回去那个女子可能还没有出嫁,第二次回去那个女子就出嫁了。面对这个事实,姜夔的内心无比的痛苦,永远都放不下,不能与合肥女子相守一生成为他心里永远的痛。即使是他娶了胡德藻的侄女,合肥女子在他心中的地位也无人能代替。词中最后两句写道江淮的月亮虽然又圆又亮,但是确是冷了千山,而没写照亮了淮南,佳人的魂魄追着词人的脚步,不舍得分离,但是却落得个没人管的下场。一个“冷”字使全词的意境偏于幽冷。合肥恋情的伤痛也致使姜夔偏爱冷意象来悼念回顾过往的爱情,使他的很多词都呈现出一种幽冷的格调。 二、幽冷格调形成 从姜夔的人生经历中可以看到姜夔词幽冷格调之形成的一些脉络线索。首先是姜夔生活的特殊时代影响。其次,从姜夔自身来看,他孤高狷介的性格以及一生漂泊幕僚的经历,还有合肥恋情的失败,使得他在写作时偏好用冷色调的字词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情绪。再次,姜夔词中塑造了大量的冷月、冷香、空城、老枫等冷意象,使得姜夔的词有着大批的清冷意象群,[2]这些冷意象群的大量使用构成了姜夔词幽冷的境界。因此,姜夔的词呈现出一种幽冷的格调。一生漂泊无依的凄清之感深深浸润着词人的灵魂,使他发为词章时,便有一种冷僻幽独的情绪渗透其间。如他的《鹧鸪天》: 忆昨天街游赏时,柳悭梅小未教知。而今正是欢游夕,却怕春寒自掩扉。帘寂寂,月低低,旧情惟有绛都词。芙蓉影暗三更后,卧听邻娃笑语归。 词的上片写回忆昨天上街游玩的情景,接着笔锋一转,写道今天正是出去欢游的好日子,但是词人自己呢,却关上了家门,这是为什么呢?词人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怕寒冷。既然怕冷,为什么不早早休息呢,还要躲在自家的帘子底下听那些游玩回来的人的欢声和笑语呢?所以说词人根本不是怕冷,只是自己不愿意出去罢了。况周颐评说:“‘笼纱未出马先嘶’,七字写出华贵气象,却淡隽不涉俗。”其实,岂只七字淡隽,全篇实皆弥漾着一种清幽孤寂的情调。在这里词人冷眼看游人纷纷游玩过后,自己却独自缓步归来,此情此景,此种怀抱,不是幽冷孤寂又是什么呢?“却怕春寒自掩扉”这一句,更是值得我们细细体会,其中蕴含的意义更是不一样,很堪鉴赏玩味。我们来看姜夔的这首词《杏花天影》: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 |